上海男人丁尚彪,在日非法打工15年,让数百万日本人为他感动留言
为了避免失业,他自己出资参加各种技术资格培训和考试。几年里,几乎没有正式学过日语的丁尚彪拿到了五份技术资格证书。
有了这些证书,找工作基本就不愁了。
来日本后,抑制着对故乡的思念,丁尚彪在他乡苦苦地奋斗。丁尚彪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已是深夜12点半,终点电车已经停运,只得步行回家。
丁尚彪的家是一间租来的木造旧式阁楼。为了不惊动楼的房东,他从来都是踮着脚尖轻轻地往上爬。
勤俭到极限的生活方式,丁尚彪打工挣来的钱,尽量寄回家。
“人家是投资买房子啊,买什么的,我的投资就是女儿的教育,实际上对国家来说也是很有利的,等于我自己挣钱把女儿培养出来,女儿以后如果有成就了,如果是博士、研究生什么的,毕业了回到中国的话,她实际上还是为我们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对吧?虽然苦,也是我自己来苦吧。我主要是想到,我们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就不要让女儿再去吃没有文化的苦,因为现在条件允许她好好地去念书了,所以我就想,为女儿拼点儿命吧。”丁尚彪说。
他还曾说:
“我最终的目标就是把女儿培养出去。实际上我和我妻子已经做出最后的牺牲了,因为对子女,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再奉献的了,只有在经济,上给她创造一点优越的条件,让她好好地去念书。无论如何我要争这口气,因为,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出国的机会,对我个人来说,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就像赛跑一样,我已经拿着这个接力棒了,跑了那么远,我的目标是再把这个接力棒交给女儿,在我自己的这一段里程里,我尽量多跑一点,让女儿可以轻松跑下去......”
丁尚斌一年只休息一天,在这唯一的休息日里,他会把一年攒下来的钱带到银行去汇款。
1997年夏天,喜讯传到了东京,传到了丁尚彪的耳朵里:女儿丁晽不负重望,收到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启程前往美国时,为了见一面父亲,丁晽的第一站是东京,她要去看望八年未见的父亲。
马上就要见到分别了八年的父亲了,丁啉又兴奋、又激动,甚至还有点抑制不住的紧张。
电车终于到站了,还没停稳,丁啉就到了车门旁,一眼看到了站在月台上的爸爸,电车在日暮里站停稳,丁晽下车,一边叫着爸爸,一边向丁尚彪走去。
父女俩下了电车,走进东京繁华的夜色中。女儿的中转签证只有24个小时,但爸爸还是给女儿准备了好几个“节目”。
丁尚彪先带丁啉来到他最初打工的饭店,参观完毕,老丁带女儿在餐厅里吃饭,不停地对相识的服务员说:“这是我女儿,八年不见了,明天要去美国。”
饭后,老丁带女儿回家。路上他一个劲地对女儿说:“住的地方很小,很破很破的房子。”女儿理解地笑笑,紧紧地跟在父亲身旁。
到了老丁的住处,丁晽亲眼看到丁尚彪过着的简朴生活,心里忍不住酸酸的,立刻拉开包,拿出妈妈给爸爸准备的药,有牛黄消毒片,还有头孢等消炎药,嘱咐爸爸一一放好。
丁尚彪突然想起了什么,把拉起女儿,说:“一下子分别8年了,我们来看一个东西。”
丁尚彪找出一个小本来,红色的封面,上面还保留着陈年的旧迹,赫然印着“东方红”三个字。
女儿问:“这是你的日记啊?”
丁尚彪自豪地说道:“我的日记本。你看,丁晽考试成绩记录。85年11月5号:语文九十九分,数学一百分;这是下半学期,86年6月24号:九十五分,九十七分,一百分;三年级、四年级,怎么扣分的?语文中“舌”字的中间短了一点,扣掉一分。
又找到一个保证书,保证书:昨天我做了一件很不对的事,妈妈说了我几句,我就跑出去,后来我想想,妈妈打我是对的,因为晚上出门很危险,今后我再遇到这种事,应该好好地对待。保证人:丁啉。日期1989年3月8号。”
珍藏多年的日记本和保证书,丁尚彪埋在心底里对女儿深沉的爱,这是父亲送给女儿的唯一礼物,珍贵的礼物。
分别时,一路上丁尚彪都没有说话,他的眼泪在最后一刻,止不住的流了出来。
此地一别,骨肉亲人便又要远隔重洋,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逢。丁啉失声痛哭起来。
2004年,在女儿的“逼迫”下,丁尚彪回国。回国后,他给家里换了新房子,又买了两套用来收租。
回顾过往,丁尚彪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这批人在国内也没念过书,插队落户那么多年,回到上海,可以说是身无分文呢。好多人回到上海,年龄也大了,技术也没有了,一直生活在下层。有时候我买一点苹果回来,夫妻两人都舍不得吃,小孩子才四五岁,正在长身体,把皮削掉给小孩吃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给老婆吃,我吃不到了,后来我的朋友们都出来了,他们写信告诉我,日本怎么怎么好,说什么彩色电视机、家具都能拾到,我就也想出来。当时就花了五毛钱,买了一张北海道飞鸟学院的人学资料。”
换句话说,一份五毛钱的资料,改变了丁尚彪的人生,也让数万日本人为他感动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