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安徽枞阳县射杀的“蛟”,到底是啥动物?
除了汉武帝年间以外,几乎每朝每代的史书,都会有人目击到蛟龙的出现。其中,西晋名将周处,还曾斩杀了一只蛟龙,《晋书·周处传》记载: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
到了明朝时,有人在江西省的鄱阳湖内目击到了蛟龙。根据《明史·五行传》记载: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四月,鄱阳湖蛟龙斗。”
史书对于蛟的记载是如此的频繁,甚至让人有这样的错觉——蛟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甚至到了现代,也有蛟龙出没的传说。
高邮龙吸水
上个世纪70年代,曾盛传在鄱阳湖内,有蛟龙状的“湖怪”出没。目击者说法不一,有的说“湖怪”像几十丈长的“大扫帚”,有的说似一条“白龙”。这“湖怪”一旦出现,鄱阳湖上空必定是风雨雷电同来、啸声震耳欲聋,而鄱阳湖内也如翻江倒海一般
众所周知,蛟和龙、玄武这些生物一样,都是传说中的动物,实际根本不存在。蛟龙身躯庞大,如果真的存在,一定能发现其尸骨。如今,我们能发现数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却找不到数千年前的蛟龙尸骨,怎么想都不科学。
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蛟,实际指得是鳄鱼。首先从字源来看,“蛟”同“绞”相似。根据史料记载,蛟在捕食人畜时,经常会有一种旋转的动作。《广异记》记载:
“唐天宝末,歙州牛与蛟斗。初水中蛟杀人及畜等甚众,其牛因饮,为蛟所绕,直入潭底水中,便尔相触。数日牛出,潭水赤。时人谓为蛟死。”
也就是说,歙州牛在饮水时,受到蛟的袭击,并被蛟所“绕”。这里的“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鳄鱼捕食时的绝招——死亡旋转。
由于鳄鱼的牙齿只有咬合能力,却没有撕咬能力。若想扯下猎物身上的肉,必然会在水下咬住猎物,然后拼命地旋转,最终在未咀嚼的情况下囫囵吞下。
有人就要说了,凭借字源的解析就能说蛟龙是鳄鱼,是否太武断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古代史籍中,都能发现蛟与鳄鱼的共同点。在东汉张揖的《广雅》中曾记载:
“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由此可见,“蛟”体大,有长尾,皮厚带有鳞甲。而这一点,和大型鳄鱼非常类似。
在东晋郭璞《山海经注》中,曾这样描述“蛟”:
“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婴,大者数十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甕,吞人。”
从四足,卵生来看,蛟龙几乎也与鳄鱼是一样的。
回到汉武帝射“蛟”。安徽省自古就有鳄鱼分布,其中还有大量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汉武帝在江中看到鳄鱼是不足为奇的。
史书之所以将鳄鱼说成是蛟,无非是为了圣化汉武帝,用以显示他过人的武功,能完成他人不可能完成的事。而在历史上,这种行为实际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根据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曾射死了一只龙;根据清史记载,康熙东巡39天,独自射杀了79只老虎,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在笔者看来,汉武帝所射的“蛟”,实际就是一只大鳄鱼。在解析历史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