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杯_2012年世界杯 - fyycdq.com

德国世界杯_2012年世界杯 - fyycdq.com

【诸子百话】庄子 | 死生: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灵

【死生】死生: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灵

这一集的关键词是死生。

一、死生为昼夜

庄子中有很多篇幅,都涉及到了生死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说,庄子将生命归结为气。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之为死。”(《庄子·知北游》)既然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就没有必要为了聚散这两种不同的变化状态而或喜或悲了。在《至乐》篇中,他甚至认为气也是本无的,是“杂乎芒芴之间”的宇宙精神化而为有气,然后有形体和生命的。

芒笏,意思和“恍惚”相似,就是形容一种不可辨认、不可捉摸的状态。这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复归的终点。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样平常,只不过凡人的一生不过如春生秋死的昆虫一样,感受不到更大的循环罢了。所以,庄子建立起“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也就是期望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加重的死亡阴影中摆脱出来,从时间的焦灼中解放自我。确实,人之常情,经常是在对未来的等待和恐惧中忐忑向前的,这样的生命状态太不诗意了。

庄子已经意识到,相对于永恒的历史而言,人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在《盗跖》篇中,庄子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人的一生就是“骐骥过隙”。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飞驰的千里马跑过区区缝隙的时间,就是我们有限的人生。死亡既然无法逃避的宿命,我们不必贪图生之乐趣。

因此庄子对生命并不执著。庄子的老婆死了,惠子到他家里去吊唁,发现庄子正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呢。惠子说:“你和妻子生活了这么多年,现在妻子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在那里唱歌,不也太过分了吗?”庄子说:“妻子刚去世的时候,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是后来我就想通了。妻子的生命本来就是没有的,不仅生命没有,连形体也没有,连气也没有。恍惚之中凝聚成气,气又凝结成形体,然后有了生命,现在生命消失了,这不过是一个变化流程而已,我在这里为了这个变化而嗷嗷痛哭,不是对生命太不通达了吗?”

对于自己的生命,庄子也看得非常淡然。庄子要死的时候,门人打算给他厚葬,但庄子说:“我以天地日月为陪葬,我的葬礼已经够丰厚了,何必再人为地增加微不足道的棺椁之类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怕老师的身体被鸟雀啄食。”庄子说:“扔到荒郊野外会被野鸟啄食,但是埋到地下也难免会被蝼蚁吃掉,一定要把我这口粮食从蝼蚁口中夺出来去喂食野鸟,你们也太偏心了吧!”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庄子的死亡观:“死生为昼夜。”意思是说:死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轮替的现象。所以,人附着于一个什么样的形体上,有什么样的形貌、举止、职业,身份、地位,都是无所谓的,这些都是生命的外壳而已。生老病死、喜怒悲欢、衣食住行、荣辱沉浮,都是逐层向外的附着物,越是外层的,越不值得挂累。

一般人以为庄子的养生仅仅是为了求生,但其实不是这样。庄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于生命的解脱,而求生则仍是在死亡的恐惧下生存,这不是庄子的境界。

庄子认为首先应该勘破生死,这是根本,然后才可以勘破变化与名利。

二、如何面对疾病

人们除了面对死亡的焦虑之外,还不得不面对疾病的困扰。如何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庄子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展开全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是默契于心的好朋友。他们都把死生存亡看成是一体,对死亡、疾病都采取了一种接纳的态度。

先是子舆得病,子祀去问候他。

子舆的身体都病得变形了,但他赞美自己说:“伟大呵!造物者,把我的身躯变成如此拳曲的样子!驼背而脊骨外露,五脏腧穴朝上,面颊隐藏在肚脐之下,双肩高出头顶,项椎指向天空。”

这时的子舆已经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了,可他的心胸却十分开阔而若无其事,一瘸一拐地走到井边用井水当镜子照见自己,说:“哎呀!造物者把我的身躯变成如此拳曲不伸的样子!”

子祀说:“你厌恶自己的样子吗?”子舆说:“不!我怎么会厌恶呢?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就用它司夜;把我的右臂成为弹丸,我就用它打可以烤着吃的小鸟。况且,我得到生命是适时的,失去生命也是顺应自然变化。安于时运而生,顺应自然而死,悲哀和欢乐的情绪就不会进入胸中了。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彻底地解脱了。我为什么要厌恶呢?”

不久,子来生病,子犁去探问他。子来呼吸急促,将要死了,他的妻子围绕他哭泣。子梨对子来的老婆说:“去吧!走开!不要惊动将要死亡的人!”子犁倚着门户对子来说:“伟大呀,造物者!它将把你变成什么呢?将把你送到什么地方去呢?要把你变成老鼠肝吗?还是要把你变成虫子的臂膀吗?”

子来说:“儿子对父母要顺从,不管叫你去东西南北,只有唯命是从。人对阴阳的自然,何止于儿子对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就强悍不顺,它有什么罪过呢?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

这几个人,可以说合唱了一首顺应生命自然的礼赞之歌。

同在《大宗师》一篇中还有一个类似情节的故事,假托了孔门师徒的看法来阐述庄子的观点: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以看穿生死为共同的理念结成好友。

子桑户死去,没埋葬。孔子听到这件事,让子贡前去帮助办丧事。

子贡惊奇地发现,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唱挽歌,一个弹琴,二人相和唱着,说:“哎呀!桑户!来!哎呀!桑户!来!你已经返本归真了,而我们还是活着的人啊!”

子贡申斥他们说:“你们对着尸体唱歌;合乎礼仪吗?”回去后又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抱怨说,“他们是什么人呢?不修德行,身置度外,面对死尸而唱歌,脸不变色,没法形容他们,他们是什么人呢?”

孔子说:“他们是处于礼教世俗之外(方外)的人,而我是处于礼教世俗之内的人。外内是不相通的。我让你去吊唁他,我实在太固执浅陋了!他们茫茫然徘徊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无为的境地,又怎能不厌其烦地遵守世欲的礼仪,让众人观看呢!”

超越世俗礼仪的束缚,庄子的文章中还有例子。老聃死,友人秦师前往吊唁,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别人看不惯,他说:“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生命之火是超越形体不断传续的,又何必不能安时而处顺,以应大化呢?

这样的人,庄子给了他一个特定的称谓,叫做“真人”。“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真人不执著于生死,顺其自然,生来死往,不喜不悲,只是顺任自然,顺从变化。疾病、死亡,也许会改变一个人外在的形骸,但是一个人的内心却不会因为这些不同而发生变化。

总之,与其忧虑不能避免的死而非死不可,则不如在短短的现实人生中,求一个善生,即合于道,出于德,顺乎自然的生。究其本意,庄子一再地“齐一生死”,不是说要人们觉得生不如死,主动求死。庄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人们在生死的恐惧下解脱出来,过一种自由的人生。

这一集的死生,就说到这里,下一集,请关注“齐物”。

中国文化,几千年沉淀,时间越久远,内涵越清晰,越能滋养生命和心灵。诸子百家思想建构起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人生的体系。

【作者寄语】

传弘文化/出众左岸编辑整理,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电话:1373922300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