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博物馆诞生记
五年前,与烟台双塔食品公司总经理杨君敏先生的会面,让我愈发认识到粉丝不仅仅只是粉丝本身。粉丝工艺的变化、粉丝经济的兴衰、粉丝匠人的坚守、粉丝文化的传扬等,无一不蕴藏在这看似不起眼的粉丝之中,透过它窥探时代变迁中与粉丝有关的人与事。而粉丝之于山东招远人则有着更为深切、紧密的联系。
招远被誉为“中国粉丝之都”,龙口粉丝招远造,招远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主产地。招远人生产粉丝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至北魏,经宋代至清代,招远粉丝的技艺进一步发展,生产渐成规模,开始通过烟台港和龙口港远销海外。至明清时期的私营手工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招远的制粉业薪火相传,粉丝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已绵延几百年。
由于招远生产的粉丝后来统一从龙口港外销,“龙口粉丝”从此得名,并驰名海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品牌。时至今日,招远成为了中国第一大粉丝生产基地,约占全国总产量和出口总量的70-80%,粉丝产品质量及数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招远人书写的制粉史,招远人世代传承下来的制粉技艺,招远人传扬与延续下来的粉丝文化,述说着招远人和粉丝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和日渐深厚的情缘。
2011年,既是粉丝制作技艺传承人又是烟台双塔食品公司总经理的杨敏君先生提出建立一座粉丝博物馆的想法,他想让招远的粉丝文化在博物馆里得到保存、记录和传播,实现世代招远制粉人的“粉丝梦”。历时五载,餐桌上的粉丝走进了博物馆,它的展示舞台由享受物质的餐桌晋升为享用精神与文化的博物馆殿堂,其承载的意义与影响力可见一般。
解惑----何为粉丝博物馆?
厨师拿来粉丝创出餐桌上的一道菜,博物馆人拿来粉丝建成大千世界中的一座馆。无论是菜还是馆,都需要创作者运用行业语言,行业配方,实现最终的出品目的。
那么,什么是一座粉丝博物馆?
从最初介入这个项目开始,我们经历了预研究、建筑设计、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各阶段的探讨、研究,思考如何从形式、功能、内容上实现这座粉丝博物馆承载的理想、文化乃至哲学内涵。最终,我们将粉丝博物馆定位为展示招远粉丝文化历史,传承传统粉丝制作工艺,集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于一身的文化空间。
仔细端详粉丝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会发现,它的造型实际上就是在展示晾晒粉丝的样子,或者说建筑设计师将粉丝的特点有机融入了建筑物本身,使得博物馆空间极具符号性、象征性。而博物馆内的展览,策展人从粉丝起源、银丝招远、粉业新生、粉丝文化四部分,阐释粉丝的发展历程、沿革变迁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等。这其中,通过以粉丝(物)为展示对象,百年来制粉技艺的传承变革为时间线索,彰显这一历史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价值,反映招远制粉人坚守传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通过实物、多媒体、场景复原以及观众亲身参与体验项目,达到“望物知人见精神”的目的。
【传统粉丝生产流程】
2007年,为了保护传统技艺,招远的粉丝手工生产工艺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于那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最后时刻才去高举“抢救”的大旗时,多少有些为时已晚。而粉丝在历史的车轮中历经沉浮,在现代化的今天展现它的勃勃生机,它是古老的,也是鲜活的,更是成长的,未来仍将随时代发展变化。
一座粉丝博物馆,在记录、在展示、在告知、在启迪,和粉丝有关的人与事在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未来应该要怎么走,走向哪里。
五年的孕育,山东烟台招远市出落了这座“中国金都龙口粉丝博物馆”。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粉丝之都”,粉丝博物馆已然成为招远市的一处地理坐标。对招远人而言,粉丝博物馆承载着招远人世代制粉的集体记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坚守,对人类创造精神的坚持与延续,成为当地人的一处精神家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当地社区文化的发展。
总编:徐俊锋
执笔人:王博
编辑:陈晶晔
注:
文章版权归属:北京华翰文化遗产博物馆研究院,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转载请先关注搜狐公众平台“神聊博物馆”,联系后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