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廉风——安徽廉政文化展
1.汉·昭明铜镜
古人常以铜镜自查,铜镜正衣冠、明是非的功能,派生出保廉 洁、忠职守的勤廉元素;而深埋地下,历经千年而形制不变的特 质,正是其守名节、耐清苦、不变质精神的直观体现。
2.西汉·青白玉蝉纹盖瓶
《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锐廉而不忮,洁之 方也。”君子以玉比德,以玉喻廉。
3.明·陈洪绶墨竹轴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咏竹、画竹、颂竹,将竹子作为清高自洁的象征,其 精神内涵是中国君子文化孕育出的特殊情节,竹子被赋予的坚毅、清廉等精神 象征,又有“廉竹”的美誉;而莲花高洁的品性为人们所赞颂,“莲”同 “廉”同音,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 贵品格有与“廉”同义,有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寓意。、
4.清·雍正斗彩爱莲图纹盘
莲”代表“廉”。
5.清·张英行书折扇面
《旧闻随笔》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 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 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 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了从老家桐城寄来的一封家 信。信中说,邻居和自己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打起了官司。家里人 希望张英给桐城地方官打个招呼,打赢这起官司。张英看完信后,写了这样一 首诗寄给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 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明白了张英不愿滥用职权,就主动拆掉围墙,后让了三 尺。邻居家在感动之余,也后让了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小巷从此出现在这座江 北小城。
大度做人、严于律己,绝不以权谋私的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被人们称 为“父子宰相”。父子两人为官数载,都留下了为官清廉、人品端方的美名, 成为名震一时的贤臣良相。他们的官德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即坚持自律和他 律结合,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6.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赏瓶,为清雍正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瓷器造型,专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 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 腹,圈足。赏瓶,一般采用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 缠枝莲纹。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 “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为政“清廉”。
7.清·郑板桥墨竹
诗文:竹石(清.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清·朱耷·荷石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