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桥访古】常熟访古•翁同龢墓
翁氏祠堂又名翁氏丙舍,由翁同龢与次兄翁同爵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二十四年(1898)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后在其旁构建院落隐居,题名“瓶隐庐”,寓意“守口如瓶,不问政事”,大部分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仅存厢房数间,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全面修复并辟为纪念馆。
翁氏丙舍正门,其门额“翁氏丙舍”四字砖雕,据称还是原物。
近虞山南路处有纪念馆的后门,但参观须绕行到前面正门进入。这是正门内与翁氏丙舍的介绍,以及后门内外景。
翁氏丙舍的门房,据百度介绍:翁氏丙舍在西门外虞山鹁鸽峰麓谢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庐,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绪亲政变法被慈禧削职归里后隐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庐,翁氏丙舍为清同治年间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内有屋舍、庭园、假山、池塘、茅亭、树木、颇具山水园林格局。
其中的翁氏祠堂
祠堂内的摆设
祠堂内的翁氏谱系
翁氏自题“瓶隐庐”
翁氏丙舍中翁氏起居室“紫芝白龟之室”和祠堂以及揽翠楼
发现建筑屋脊之上都种有仙人掌
院外院有小池塘和桃林
西北有凉亭一座,题额“乾坤一草亭”。亭前为翁同龢晚年全身雕塑铜像。
翁氏丙舍靠西有厢房三间,沿山前塘辟一便门,门外有一眼翁氏归隐丙舍后开凿之井,名曰“渫井”。相传翁氏恐慈禧加害,随时应急作投井自裁之准备。又于井栏亲书“渫井”二字,取不污之意。后其甥俞钟銮引《易经》“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井除去污秽,尚未食用,行人为之悲伤)之语,对翁氏说取名“渫井”有讪谤朝廷之嫌,翁氏遂命人连夜将此井栏沉入尚湖,故此井之井口现无井栏,用石板盖覆。
便门外“渫井”和碑刻介绍以及翁氏丙舍前方乡景
虞山南路上山脚边的翁同龢墓指示牌
翁同龢墓道口竖着后建的“翁氏新阡”牌坊,两边分立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墓”的文保碑和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翁心存墓”的文保碑。
文保碑背后有简单介绍,据百度介绍: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大学生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翁同龢墓道口
墓道
同龢墓为家族墓,墓冢共有三座。据介绍:翁同龢墓位于苏州常熟市虞山西麓鹁鸽峰下,为清代官员翁同龢家族墓,由墓道、石坊(1984年重建)、拜台、罗城和墓堆组成,石坊额书“翁氏新阡”,各墓单独建拜台、罗城并相互隔开,中为翁同龢祖母张氏、父翁心存与妻许氏以及长兄翁同书与妻钱氏墓(翁同和祖父翁咸封墓另在别处),翁同龢与妻汤氏、陆氏墓在其穆位(右侧),墓碑上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汤夫人,诰封淑人庶曾祖母陆淑人之墓 曾孙翁之廉、之循敬立”。
墓冢与墓碑
翁同龢墓
翁同龢墓
翁同龢墓碑
墓地遍植松柏
翁同龢墓砖石结构的罗城
石栏柱头上的雕刻图案
乱石铺就的墓道边缘,有“翁界”字样的界碑,翁同龢的墓地与别处一样经历了浩劫,如今已经恢复,而许多墓地已经无法辨认。
翁同龢墓前的铺地
原载南汇乡土的博客2017年8月30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